中国人最弱的一个军,却改写了美军的历史,在美国青史留名
很久以来,中国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: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里,美军有一个黑人连队,整个连都向咱们39军投降了。这事儿闹得挺大,连他们那个师长基恩少将都坐不住了,他提议干脆把黑人团给解散掉。结果,美军里头那个全是黑人的第24团,真的就被解散了。从那以后,美军再也没有单独的黑人部队了,都改成了白人和黑人混在一起的编制。这在美军的军事历史上,可算是个不小的变动。
我虽说有时写文章也会用到那个说法,但我心里明白,事情并非那样。美军有个黑人连是整队投降的,这事儿发生在1950年11月,没错。但美军第25师的师长基恩少将,他可不是在黑人连投降之后才提出解散第24团的。他提这个建议,早在1950年9月9日,原因是第24团在9月1日跟人民军打的那一仗里输得太惨,还跑了不少兵。那时候的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,查过后没答应。美军最后决定解散那个黑人第24团,是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打完后,时间是1951年5月初,这个决定是李奇微提的。到了1951年7月,美国陆军部采纳了李奇微的意见,还说要在6个月内把纯黑人的部队重新整编。就这样,1951年10月1日,美军那个纯黑人的第24团,正式取消了。
要是硬说黑人士兵投降这事能导致美军军事制度大变革,那可真有点说不通。咱们中国人有时候就是爱找些不沾边的事儿往自己脸上贴金。39军本来就够厉害了,哪儿用得着靠这种勉强拉上的关系来给自己加光环啊。
但在朝鲜战场上,美军不仅仅只有黑人部队。咱们志愿军有队伍把美军打得落花流水,让他们颜面扫地,这事儿还直接促使美军动手改革军事制度,废除了专门的有色人种部队,这可是美军历史上的大事儿。说起来,就是那个美军里的波多黎各团,第65团,被志愿军打得美军高层直接下令给解散了。
波多黎各那里,虽然有很多印第安人和混血儿,但主要还是白人。不过,在美国的白人眼里,这些白人不算正宗,所以波多黎各的部队也被看作是有色人种部队。他们去了朝鲜打仗,1950年一直都在跟朝鲜的人民军干架。在长津湖那场大战里,美军第10军的军长阿尔蒙德少将,还搂着第65团的团长哈里斯上校说:“你得小心点,有色人种部队靠不住。”到了1951年1月,他们就开始跟我们的志愿军打上了,第一仗就碰上了有荣誉称号的“白云山团”——50军的149师447团,那仗就是白云山战斗。他们还跟志愿军的63军在铁原打过,跟189师在种子山拼过命。另外,还在西方山、夜月山这些地方,跟志愿军的26军、47军交过手。这几仗,他们都打得不赖。所以,美军高层觉得波多黎各的士兵挺能打,就从那里招了好多兵,都分到了第8集团军。
不过到了1952年,一切都变得完全不同了,那个团竟然被志愿军打得解散了。在美军这段重要的历史里,志愿军39军也参与了其中(参考:1、有个美军中尉哭得稀里哗啦,说他们在开会时,中国人扔了手榴弹,结果全没了;2、还有个美军上尉说,他一辈子都忘不了,有个士兵被中国人打断了双腿,叫着叫着就没了;3、美军上校气呼呼地记录,被中国人打得,为了活命连军装都不要了)。但真正起到关键、直接作用的,是志愿军里相对较弱的一支部队,15军,这事发生在1952年10月到11月期间。
好多读者都觉得我可能对15军有偏见,觉得我不太瞧得上他们。(你们可以看看这两篇文章:一篇是说15军原本被认为是志愿军里最弱的,但打了一仗后成了王牌,不过也因此埋下了隐患,后果挺严重;另一篇是说70年都过去了,咱们得好好聊聊志愿军180师的那场仗。)其实真不是这么回事儿,都是咱解放军的队伍,哪儿来的偏见不偏见的。我就是实话实说地写历史,历史上咋样我就咋写,打了胜仗那就是胜了,打了败仗那就是败了。15军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里确实有出彩的地方,但总体来说表现不算多好。我这可不是说15军表现不好就是对他们有意见啊。
经常看我文章的老朋友应该清楚,1952年那会儿,志愿军成功改变了战场的局面。不过说实话,那一年志愿军并没有把美军比下去,而是把原来的不利情况变成了双方势均力敌。我之前聊过39军在高阳岱西山那一带的战斗,他们真是厉害,把美军第3师打得一直往后退。这绝对是1952年志愿军最出彩的时候之一。
不过,最让人惊讶的是志愿军里的15军,他们原本是实力较弱的一支,却抢了四野的顶尖部队39军和40军的风头。很多不太了解军史,只看战争故事书的人,都误以为15军是解放军里的顶尖部队,其实差得远嘞。15军是因为在1952年表现得太好了,这才一下子出了名。
大伙儿一准儿会讲,这还用提,不就是上甘岭那场大战嘛,谁心里没点数呢。
不对,咱说的不是上甘岭战役那个事儿!
上甘岭那一仗,美国人管它叫“摊牌行动”,这场战斗在美军写的朝鲜战争历史里头,也是挺重要的一笔,在美国也挺出名。不过呢,它虽然有名,但还没到能让美军彻底改变军事制度的地步。
让美国军队不得不改革军事制度,还解散了波多黎各团的,是另一场战役。说起白马山战役结束后,志愿军第3兵团的代理头头王近山,在总结的时候乐呵呵地记录:“要说秋天那场反击战,最出彩的就是咱们拿下391高地那场,那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打法。”(《第3兵团秋季反击的那些事儿,还有战术上的反思》里头讲了白马山、上甘岭、391高地这几场仗)但话说回来,这是在咱们第3兵团自我反省的材料里写的,可你瞅瞅这话,哪像是反省啊,王近山那得意劲儿,简直快藏不住了。顺便提一句,咱们志愿军纪律严着呢,就算是打了胜仗,也得找找自己的不足。
这事儿得聊聊邱少云。
邱少云,这个名字在中国那可是家喻户晓。1952年10月的时候,为了帮助38军攻打白马山,15军的44师让29师的87团3营去攻打韩军第9师团51联队防守的391高地。到了10月11日晚上,87团的潜伏部队就悄悄进入了位置。到了10月12日一早,敌军炮兵开始胡乱往子就烧到了他身上。但邱少云为了晚上行动不被发现,硬是挺着咱们现在人都难以想象的巨大疼痛,动也不动,喊也不喊,最后就这样牺牲了。有些人可能会说,这怎么可能做到?但他们只是自私自利,总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事,别人也肯定做不到,这种想法真是太可笑了。
其实,潜伏那会儿,不只邱少云一个人牺牲或受伤,至少有十多个人都遭遇了不幸。光是我能叫得上名字的就有好几位:比如说7连9班的战士庞忠戴,他被韩军的重机枪瞎打中,腹部挨了一枪,伤得很重,但他趴在地上七八个小时,硬是一声没吭。还有机炮连的李志寿,一枚烟雾弹引爆了大火,火势离炮弹堆就只有3米远,他二话不说就扑了上去,用身子把火给压住了,结果自己被烧得特别严重,也是一声不吭地忍着。再就是那个特等功臣、二级战斗英雄欧文辉,他在潜伏时也被燃烧弹的大火烧到了,而且烧的还是脸,他和邱少云一样,动都不动一下。要是他之前没受伤,后面的战斗里他说不定就不会牺牲了。
当天下午五点半,咱们的埋伏部队突然发动攻击,只用了半个小时,就把391高地上的韩军51联队8连,还有那个加强火器排给一锅端了。连长伊相汶也被咱们干掉,算是给邱少云和其他潜伏时牺牲的战友们报了仇。打那以后,391高地就被咱们志愿军叫做邱少云阵地了。
说起白马山,就是那座有281.2高地的地方(韩国人老吹嘘他们几十年前的白马山战斗,其实咋回事呢?),还有391高地,志愿军第3兵团早在1952年秋天就打算攻打它们了。为啥偏偏选这两座山呢?咱们瞅瞅志愿军的作战地图就知道了。
大家瞅瞅图就明白了,那两座山头,都是敌人防线上的“小包包”,咱们反击的目的就是要把这“小包包”给铲平了,这事儿没啥好说的,肯定得这么干。
咱们再瞅瞅391高地西边,那有个挺显眼的大片空地,就像是个缓冲区。那块地方平平的,正好是铁原平原跟平康谷地接上的地方,也是朝鲜战场上最适合坦克大炮这些机械化部队活动的地方。所以说,别看它像是块缓冲地,其实早被美军给掌控了。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在这平地上来回跑,跟玩儿似的,可咱们的志愿军想防都防不过来。
咱们换个角度想想,哪块地方是这地形里最关键的高点呢?答案很明显,就是391高地。美军为啥能在这儿肆无忌惮,还不是因为他们控制着391高地。美军和志愿军都承认,391高地能管住西边十多公里的一大片平原。美韩军更是称它为“铁三角的核心”。要是志愿军能拿下这块高地,美军就不敢随便在平原上晃悠了,391高地会从旁边和后面给他们造成大麻烦。美军那些小分队,肯定得收敛点。
不过391高地真的挺难攻的,咱们瞅瞅美军的空中拍的照片吧。你瞅瞅,391高地那地形,长长的,窄窄的,南北两边还各有个山头,南边的山头啊,其实就是跟北峰连着的一条窄窄的山梁。北峰那边还能摆点兵,但南峰就只能在那山梁上和两边斜坡上摆兵了。就像我之前说的,391高地西边就是个大平原,美军那些机械化部队嗖的一下就能绕到志愿军后面去,这样志愿军就很容易被包围了。那山还特别陡,四周都是悬崖峭壁,就中间腰那儿,还有西南、东南两边能往上爬。但因为太陡了,所以有很多天然的小沟小洞,进攻的部队就能藏在里面,还能囤兵呢。
1951年9月份,咱们志愿军26军把美军第25师给打败了,成功拿回了西方山和斗流峰。说实在的,那会儿的情况,26军能这么干,真是让人想都不敢想。你想啊,美军那时候在战场上那是要多风光有多风光,咱们志愿军挺被动的,跟美军打的几仗都输了。可26军愣是把铁三角那块儿最重要的西方山给抢回来了,真是太牛了。不过话说回来,391高地那边儿,26军就没那么顺利了,两次去攻都没攻下来,这就是韩军战史上说的两次加七里战斗,跟他们打的是韩军第9师团。咱解放军以前对这师团的战斗力没太瞧得上,但我现在琢磨着,可能是因为白马山那场仗输了,心里头不痛快才这么说的。其实韩军第9师团的战绩,真的挺不错的。
10月12号那天,87团瞅准时机向391高地发起了冲锋。原来守在那儿的韩军第9师团的第28联队,因为白马山那边战事吃紧,被调去支援了,现在换的是新组建的第51联队在守。听说这个新联队战斗力不咋地。
87团一出手就攻下了阵地,可敌军立马就反扑了,但这次来的是美军。咋回事呢?原来韩军逃跑时,把他们的美国老大哥丢在了391高地上,他们自己顾着逃命,哪还顾得上别人。美军那叫一个气啊,因为留在山上的,是给韩军提供支援的第49野战炮兵营的前线观察员巴诺中尉和他的手下。巴诺中尉被韩军丢下后,赶紧找了个破地堡藏了起来。
美军第7师师长给第17团1营的营长阿库夫少校下了道急令:“赶紧上山,把被困的美国士兵救回来。”还特地把2营的G连调拨给他帮忙。阿库夫少校这人挺逗,他一见到来报到的G连连长马多克斯中尉,张口就说:“这活儿就拜托你了。”真是绝了,师长直接给1营的任务,他转手就扔给了G连,自己倒省心了。
G连没别的法子,只能往山上爬。比起阿库夫少校,美国炮兵可真是强多了。被韩军丢下的巴诺中尉,一个劲儿地呼叫第49野战炮兵营的指挥部,让他们往山上打高爆弹,得让炮弹在空中20到40米的地方炸开。美军炮兵接到指令后,打得那叫一个准,志愿军想消灭剩下的韩军都费劲了。美军G连一进攻,韩军残兵立马跟上,志愿军被南北夹击,只能主动放弃南峰。在南峰后面躲着的巴诺中尉,被G连给救了出来。巴诺被救后,G连连长马多克斯中尉气不打一处来,立马把韩军叫了过来,把南峰交给了韩军第51联队7连。他对着韩国人一顿臭骂,然后就带着队伍走了。G连这场仗下来,牺牲了24个兄弟。
从10月12号起,一直到24号,咱们志愿军87团跟韩军的第51联队、第28联队,在391高地上你来我往地抢了13天地盘。北峰一直是咱们志愿军守着,南峰则是韩军的地盘。这一仗下来,87团牺牲了231位战士,但他们杀掉的敌人比这还多,真的是打得太勇猛了。
要是原本就那样,这场战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也就算是个有点小亮点,但谈不上多出彩的战役。不过,两边换了队伍上战场后,局势整个儿大变样了。
10月24号那天,87团的志愿军战士们接到了任务,得赶紧奔赴上甘岭去帮忙。44师的师长向守志,他把132团的副团长康星火给找来了,直接下令,让康星火带着1营和2营的兄弟们,继续跟敌人抢391高地那块地方。
向守志心里明白,391高地那可是关键位置。虽然上甘岭那边战斗正激烈,他还是去找军长秦基伟,想多要点重炮支援。秦基伟一听,直接跟向守志摊牌了:“你看看上甘岭这仗打的,我这儿炮都不够用,还想从你那儿抽点呢。你就先用着82迫击炮吧,榴弹炮、野炮这些得省着点儿。”
康星火15岁那年就加入了八路军,16岁就在一对一的拼刺刀中干掉了比他高出一个头的日本鬼子。在还没去朝鲜之前,他已经立下了30多个战功,真是个响当当的勇士。他原本是44师的炮兵头头,后来调去做了132团的副团长,还兼着参谋长。
炮兵的行家,手头却没大炮,这仗可咋打呢?
唐星火心里有数,他琢磨了87团的战斗经验,觉得他们打得确实漂亮。不过391高地这地形挺特别,北坡防守容易进攻难,南坡呢,进攻容易防守难。要是想拿下整个391高地,不能急着去冲南坡,就算占了也站不稳脚跟。还有啊,你说1952年那会儿,咱们志愿军为啥能攻下美军、韩军的阵地,可大多又守不住呢?原因就在于,攻下来了,却没有像样的坑道工事。美军一反击,他们的重炮就把咱表面的工事给轰没了。没了这些工事,哪挡得住美军的反扑啊?再加上没有坑道工事,美军的地空火力一猛攻,伤亡可就惨重了。
但现在对我来说有个好消息,北峰已经被我们拿下来了,并且我们还开始在那里建起了防御用的坑道。所以,现在最要紧的就是在北峰建起一个完整的防线,确保我们站稳脚跟。不过,要在北峰站稳脚跟,光靠防守可不够,关键是要把战火引到南峰去,让美军那边也站不住脚。他们站不稳,就没法回头来攻北峰了。
问题是,上甘岭战役正打得火热,康星火那边的火力支援远远不够。既然好处和坏处都摆在眼前,那肯定得好好利用那些有利条件,来填补自己的短板。
所以康星火打算拿391高地的南峰当诱饵,每天都装出要攻打南峰的样子,等把敌人累得不行,消耗得差不多了,再找机会一举拿下南峰,守住它。
实际的方法包括:
一、白天咱们就躲在北峰坑道里补觉,只留几个枪法炮术都超神的战士,时不时地放几枪几炮,搅得美军根本没法好好休息。康星火在北峰布置了两门化学迫击炮、六门82迫击炮,还有两门无坐力炮,观察哨呢,就藏在高地两边盯着。那迫击炮专门负责打定点目标,无坐力炮则去侧翼支援。北峰上还有两挺重机枪守着,鞍部也布下了好几个机枪阵地,另有两挺轻机枪作为值班的武器,随时准备打南峰那边冒头的敌人。咱们把南峰山脊、两个斜面,还有南边那个无名高地上的重要地方都标好了,射击的参数也都设定好了,每门炮要打什么目标都分得清清楚楚。要是需要,炮兵第14分群还能来帮忙。
二、等士兵们都养足精神了,一到晚上咱们就派小队去,利用那些隐蔽的地方、山沟沟,从四面八方悄悄靠近美军。摸上去跟他们打近战,瞅准机会就给美军来个突然袭击,占了上风后马上撤退。天天这么干,让美军觉得咱们随时都要进攻。但咱们不一下子全上,而是分成几拨,轮流上阵跟美军耗着。这样就能用最少的力气,把美军搅得最头疼,让他们累得不行。
三、在骚扰敌人的同时,我们也得趁机摸清楚美军阵地的布局。到了第二天白天,就用迫击炮对着前一天晚上侦察好的美军阵地位置,进行精确的轰炸。
四、我们在北峰那边赶紧加强阵地建设,弄了个很完善的坑道系统,这样一来,伤亡就少了很多,也给我们跟美军长期对战提供了个好地方。我们挖通了到王在峰、发利峰主要阵地的交通沟,需要帮忙的时候,支援立马就能到。另外,在北峰的反斜面那边,我们又挖了些坑道,万一情况不妙,也能继续打。391高地两边,我们都埋了反坦克地雷,让美军那些机械化部队不敢轻易靠近我们的阵地。指挥所也往前移了,跟王在峰的营指挥所合并成了一个,这样指挥打仗就更方便了。
之后,志愿军将士们给这种战术起了个昵称,叫它“逗猴计”。
敌军那边呢,把在白马山和391高地打得损失很大的韩军第9师团给撤了,换上了美军第3师来守阵地,接着就是美军第65团继续跟咱们抢391高地。到了10月24日晚上,美军第65团的G连也赶到了391高地的南坡,因为这个G连连长叫杰克逊,所以美军就把391高地叫做“杰克逊高地”了。记得几年前,有个人老跟我过不去,整天瞎传我的坏话,他还问过我“杰克逊高地是咋回事儿?”我那时候没理他。现在想想,我这人心眼儿有点小,得跟他说声对不起。
韩军走的时候,给美军留下了点防御设施,但最关键的地道防御工事,其实在志愿军打391高地那会儿,就已经被志愿军给炸毁了。美军现在最要紧的事儿,就是赶紧把这些地道给挖出来。在朝鲜战争的阵地战中,没有地道的阵地,那真的是守不住。而且啊,美军和韩军,之前早就从志愿军那里学到了这一招。
不过,康星火的策略就是绝不让美国人得逞。只要美军没法建起坑道防御,战火就不会烧到北峰去,就能一直盯着南峰打。
10月25号那天,志愿军刚在北峰把新家安顿妥当,立马就朝南峰开炮了。头一轮炮轰就让3个美军挂了彩。虽说炮火不咋猛烈,但志愿军的小炮是打一阵子换个地儿,再换个地儿继续打,一整天都没消停。美军只能窝在工事里头躲着。这一天下来,美军G连总共有9个人受了伤。按美军战史的记载:“G连只能蹲那儿挨炸。”
到了晚上,志愿军那边炮声还是不断。G连的头儿,上尉杰克逊琢磨着,志愿军这么猛轰,八成是想晚上偷袭。他赶紧让后方的炮兵打照明弹。美军士兵们心惊胆战,蹲在战壕里头,眼巴巴等着志愿军来偷袭。结果,到了晚上11点,没来;12点,还是连个影儿都没有;到了26日凌晨1点,还是静悄悄的。美军士兵们蹲了大半夜,困得直打哈欠。可就在3点20分,志愿军突然冒了出来,一眨眼功夫,2名美军士兵就挂了彩。美军赶紧火力全开,准备迎战,可战斗说停就停,志愿军又没了踪影。才过了10多分钟,美军的监听哨又发现志愿军要攻过来,两边又交上了火,但没多久,志愿军又撤了。就这样,来来回回一直到天亮。
美军来到391高地南峰的第二天晚上,根本没法睡觉。但这仅仅是个开头。
26号清晨,天边刚泛起鱼肚白,美军士兵正乐呵着觉得志愿军撤了呢,突然,啪的一声,一个士兵就被打中了,原来是志愿军的神枪手,那子弹打得可真准。躲躲藏藏好一阵子,美军发现又没动静了。连长一看这不行,赶紧喊话让大家建防御工事,不能再这么被动让人打了。可刚一动工,志愿军的炮弹就像下雨一样砸了过来,美军又牺牲了14个兄弟。G连的连长,杰克逊上尉,他可不笨,一下子就看出了志愿军的战术。他立马下令,白天就让少数人站岗放哨,守着武器,其他人都睡觉休息,等到早上天刚亮和傍晚天快黑的时候,再出来建工事,一到晚上,所有人都得进阵地,严阵以待。
想法挺对路,也挺到位,但关键还得看成效咋样。26号晚上那效果,简直是太棒了。志愿军的小队伍不停地骚扰敌人,跟前一天比起来,那效果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
照这个趋势,美军很快就能在南峰站稳脚跟了。
美军有他们的招数,康星火同样有应对的办法。
27号那天,志愿军白天又开炮打美军,看起来跟之前没啥两样。但就这么一轮炮轰,直接命中了美军的弹药库,接着就是一连串的爆炸,火势冲天。原来啊,志愿军头天晚上是在搞侦察,摸清楚美军阵地的位置。所以白天一开打,炮火那个准,那个猛。炮弹一炸,美军就乱了套,志愿军的迫击炮趁机狂轰滥炸,到中午就已经有12个美军受伤了。到了下午,美军伤员越来越多,连迫击炮阵地都被志愿军给端了。连长杰克逊急得直喊救命,结果连指挥所都被炮弹给光顾了。
那晚,美军预计的“大规模夜间攻击”真的来了。才短短一个小时,美军就不想再打了,三个排长都吵着要撤退。没过多久,管通信的那个中士,没跟谁说就自己跑去跟营长拉米雷斯中校说,他们连现在就剩三个人了,得赶紧撤。营长一听,脸都吓白了,心想伤亡咋这么大呢,他还以为是连长杰克逊要求撤退呢,立马就答应了。然后这个通信中士又跑去找连长杰克逊,跟他说营长已经下令撤退了。杰克逊想再问问清楚,但怎么都打不通营长的电话。没办法,杰克逊也只能下令撤退了。可康星火早料到了,他觉得美军连着三天被炮轰和小队骚扰,晚上很可能会放弃阵地逃跑,所以他在加七里北面设了个埋伏,侦察排就在那儿等着呢。逃跑的美军一头撞进去,又被狠狠打了一顿。结果那天,美军G连又死了伤了26个人。
美军战史对G连那是大大的赞赏,说:“G连真是硬气,第65步兵团的兄弟们,不管你是新来的还是老手,只要领导带得好,个个都能成为猛将。那几天,那个哨所的战士们可没少挨炮轰,一直到一大群中国步兵眼看就要把他们的地盘给占了,他们才选择撤退。”
28号凌晨1点,美军第65团的头儿德加夫尔,他让拉米雷斯赶紧带着A连和F连去反击。美军这次反击挺顺利的,咱们志愿军就留了一个小分队在南峰稍微挡了一下,看到打伤了不少美军后,就马上撤回了北峰。这么一来,南峰又回到了美军手里。
志愿军还是用了那招骗美国兵的法子,他们假装不要南峰那个难守的地方,等美国兵一爬上去,炮弹就跟下雨一样砸下来。没多久,两个美国兵连队就伤亡惨重了。A连的头儿波特菲尔德中尉跟F连的头儿克朗基特中尉说,咱们都挤在那高地上,中国人的炮弹打着就更方便了,所以A连得撤,F连得留下。但F连原本接到的命令是A连留下守,F连撤。真实情况是F连得守,A连得撤。可美军2营的营长拉米雷斯中校犯迷糊了,他给F连下命令时说反了。结果这两个美国连长就吵起来了,都想着自己不留下。
A连的连长波特菲尔德中尉是个老资格,还是美军里的战斗模范,他特别擅长言谈,一番话把F连的连长都给说懵了,结果连克朗基特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接到了啥命令。
F连的头儿克朗基特中尉虽然点了头,但F连的弟兄们借着抬伤员的机会,一个个都溜下山去,再没露面。克朗基特中尉解释说,抬一个伤员得六个人,四个人抬都累得够呛,两个人抬就更别想了。结果A连的头儿波特菲尔德中尉也觉得有理,就决定A连先撤,F连留下,不过让F连的兄弟帮忙抬A连的伤员。
刚讨论完策略,志愿军的一枚炮弹就直接打中了A连连长波特菲尔德,与此同时,A连2排排长怀特中尉和炮兵前方观察员格拉斯哥中尉也不幸牺牲。另外两个排长,吉布斯中尉和劳森中尉,受了重伤。
发现连长已经牺牲,美军A连的战士们顿时乱了套,连那两个负伤的排长也顾不上了,直接四散而逃。
A连的人扔下伤员,自己就开溜了。F连见状,那肯定得“照顾”下受伤的战友啊。于是,F连的士兵们有的真扶,有的假扶,把A连的伤员都往山下带,没多久,391高地南峰上就只剩F连连长克朗基特中尉他们10个人了。而那些被“照顾”的兄弟,像A连排长吉布斯,他的尸体后来被发现在半山腰扔着呢。帮完“忙”后,F连的士兵们也没想着回连队,直接就跑后方去了。营长拉米雷斯中校亲自来让他们上阵地,结果还被拒绝了。拉米雷斯没办法,只能叫克朗基特中尉:“别在山上傻等着了,赶紧撤回来。”
往山下走的时候,F连的领头克朗基特中尉瞧见了吉布斯的遗体,他讲道:“这帮家伙刚把遗体丢下,连回来跟我们汇合都懒得。”A连里唯一活下来的排长劳森中尉,到了老年时嘲讽说:“A连的那些小伙子真是不错,连长一死,他们就脚底抹油开溜了。”
美军第65团的领头人德加夫尔气坏了,全身直哆嗦,他觉得2营的头儿拉米雷斯简直就是个大草包。所以,他干脆把拉米雷斯的指挥权给撸了,然后在10月29号,让1营的营长戴维斯少校来接手。接着,德加夫尔和拉米雷斯两人一块儿去了美军第3师的指挥部挨训。他们一到那儿,就看到师长斯迈思少将的脸色已经黑得跟锅底似的了。斯迈思直接跟德加夫尔说,这事儿得有人担责,到底要撤谁的职?德加夫尔连忙表态,说拉米雷斯根本不行,得把他给撤了。师长瞅了他一眼,那眼神挺有深意的,最后还是点了头,同意了这个提议。
拉米雷斯这个二营营长刚被拿掉不久,美军C连就出发了。他们动作挺快,又爬上了志愿军之前撤走的391高地南峰。不过这回,美军士兵们心里直打鼓的那种迫击炮攻击,愣是没出现。
其实,康星火并不晓得他的小炮已经吓得美军第65团的士兵一提到就害怕,把391高地南峰当成了不敢靠近的地方。但从美军前一天自己从南峰“溜走”的行为来看,康星火心里有了数:美军被咱们打怵了,晚上根本不敢待在那。于是,康星火琢磨出了一个新点子,这次他决定大白天的先不开炮了。
拿下391高地南坡后,C连1排的队长突然察觉到有个班没了踪影。这队长挺机灵,立马掉头去找,结果真看到一班美国兵正往山下撤呢。他拦住他们问缘由,可谁也没搭理他。过了俩钟头,1营的营长戴维斯少校就跟团长德加夫尔说了,C连已经有58个哥们儿偷偷溜下山了。没多久,差不多全连的人都跑回来了。最后算下来,就连长史蒂文斯中尉、4个班长、1排剩的2个兵、2排和3排各4个兵,还有火器排的13个兵没走;剩下的全当了逃兵。事后团长德加夫尔分析,C连的士兵估摸着是看到A连、F连、G连牺牲的战友遗体,心里头吓坏了,这才跑的。
大多数人都已经溜之大吉,剩下的二十多个美军也待不住了。天一擦黑,C连剩下的士兵就慌慌张张往山下窜。就在这时,他们冷不丁地遭到了侧面火力的攻击。原来,康星火早料到美军天一黑就会逃跑,他亲自带着一支小队绕到南峰后面设了埋伏。被打的美军一点斗志都没有,他们对这座高地已经怕得要命,只想拼命逃跑。戴维斯营长使足了劲儿,也没能让手下的人回头迎敌。
美军第3师的指挥官斯迈思少将,一直盯着战况,到晚上就下了决定:“65步兵团,赶紧撤出战斗,去当预备队。”他还说:“为啥没拿下杰克逊高地?就是队伍里纪律散了,大家的心也不齐了。”
仅仅五天,康星火就让美军第65团垮了,但战斗还远远没结束。美军第3师的师长斯迈思,赶紧把第15团派上去,接替了第65团,还是守着南峰。康星火这边呢,也改变了战术。为啥?因为27号晚上那次反击,志愿军损失不小,主要是有两个班在冲锋前不小心踩进了美军的雷区,一个不剩。康星火看着心里直滴血,再也不舍得用大批兵力去硬拼了。
康星火这时候发现,美军对391高地特别忌惮,于是他直接派了支精英小队,把391高地和加七里那条路给堵死了。白天美军还能过去,但一到晚上,谁也别想通过。美军第15团跟第65团一样,过得那叫一个惨。白天晚上都得挨炮弹轰,就清晨和黄昏那会儿能喘口气,赶紧修修工事。可工程太大,时间又紧,根本修不快,每天还累得要死,觉都不够睡。这进度一慢下来,问题可就大了。志愿军天天开炮,那炮弹跟长了眼似的,打得特别准,每天都有美军被炸伤打死。虽说伤亡不算太惨重,但美军士兵们精神上受压迫,身体上累得不行,心里还害怕,实在是扛不住了。
不过,美军第65团马上就要倒霉了,这事儿现在美军里都传开了。第15团可不敢轻易丢掉391高地南峰。但说实话,第15团也是真没辙,守不住啊。志愿军用的虽然是迫击炮,但打得太准了。没多久,鞍部和正斜面就被康星火一点点占领了,接着山脊线美军也守不住了,人都退到反斜面阵地去了。志愿军只要占领一块阵地,就连夜开始抢修工事。等天亮前,赶紧清理好泥土和痕迹,人员撤出北峰。天一黑,又继续施工。就这么连着干了三天,一个阵地的坑道工事就差不多建好了。
11月10号那天,康星火一闹腾,美军就彻底丢了391高地南峰,只剩山脚和旁边那个没名儿的高地还攥在手里。这下美军可惨了,山上志愿军挖的防御工事到处都是,防守得跟铁桶似的;他们身后,志愿军小队也越来越活跃;每天还得躲在工事里头,被志愿军的炮弹炸得晕头转向。美军被志愿军的“逗猴游戏”玩得团团转,那叫一个痛苦不堪。美军第3师的师长斯迈思一看这架势,心一横,决定豁出去了。他下令第15团从14号开始,不管咋样都得把南峰给抢回来。
美军第15团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往391高地南峰冲了17回,可志愿军早就在那儿挖好了坑道,死守着南峰不放。美军第15团被志愿军折腾得精疲力尽,根本不想再打下去了,心里只盼着这场仗能快点收尾。他们冲了17次,次次都被打回来。更惨的是,康星火还瞅准时机,把西南和东南山脚下的地盘也给抢占了。
11月30号那天,美军在接连六次猛攻后,不得不承认自己输了,他们不再去抢391高地了。这个关键的战术位置,就被咱们的志愿军15军牢牢地拿下了。奇怪的是,美军自己写的战史《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》里头,竟然这么说:“在杰克逊高地啊,就俩地方还在美军第3师手里头(说的是南边的那个没名字的小高地,志愿军管它叫黄土包)。第15团的那些精兵强将,拼死拼活地守到了月底,才保住这么一小块地方。”这话我听着,真不知道是该说它是夸咱们呢,还是损咱们呢。
说起来,1952年那会儿,咱们志愿军并没把美军比下去,但有几个部队表现真的挺抢眼,像63军、40军、39军,他们都成功抢占了关键的战术位置。特别要提的是15军的44师132团,他们1营、2营在副团长康星火的带领下,在上甘岭那场硬仗里,尽管支援不够,还是靠着骚扰和一点点消耗美军的战术,用了很少的弹药,伤亡也不大——13天里87团和韩军争来争去,伤了231人;而132团骚扰了37天,才伤了189人——就这样,他们攻下了铁三角那块重要的391高地,让美军对平康谷地的威胁彻底没了,阵地还往前推了11平方公里。这战绩,比39军在高阳岱、40军和63军在开城、板门店的都要好。这事儿,真的是1952年的头一份儿,也是整个阵地战里最出彩的,太牛了。
上甘岭战役和391高地战斗差不多是一块儿打的。上甘岭那场大战,把志愿军的顽强决心给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而391高地那场战斗呢,则把志愿军的聪明才智给凸显出来了。
那这和美军调整军事制度有啥关联呢?
说白了,1952年一整年,美军就栽了三个大跟头,一个是63军和40军那边的陆战1师,另外两个是39军那边的第65团,一个在第65团的地盘,另一个在391高地。到了1952年,美军还沉浸在1951年下半年他们占上风的那种感觉里,觉得志愿军能拿下他们的战术要地,简直是让他们丢尽了脸。我一直觉得美军陆战1师的脸皮比韩军还厚,他们能把打输了的仗说成是大胜。所以那时候,美军上面的人就觉得他们只在两个地方输了:一个是跟39军干架的高阳岱,另一个是和15军对上的391高地,巧了嘛这不是,都是第65团的地盘。
这两次交锋里头,美军第65团那边都闹出了大乱子,士兵们不服从指挥,直接丢下战场跑了,打死也不肯再打了,这事儿真是严重又恶劣。
才隔一个月,这事儿就发生了两次,克拉克和范弗里特不说,整个五角大楼的人都气炸了。第8集团军的那个中将范弗里特,他建议把65团的团长德加夫尔给撤了,再把65团给解散,这个建议没多久就被上面点头了。美国陆军部的人觉得,391高地那事儿,又让他们看清了一个问题,美军里种族歧视太严重,有色人种自己成一个部队,白人军官和有色人种士兵之间的矛盾,那真是没法解决,对美军的战斗力、纪律、风气都不好。种族歧视这个问题,根本没法铲掉,所以美军就决定,把有色人种部队都给撤了,以后白人和有色人种混在一起编。就这么着,美军历史上那些有色人种部队,不管历史多悠久,多风光,全给取消了。
上甘岭战役,在美国老百姓里头也是挺有名的。不过呢,在美军记录战争的书里头,他们管那场仗叫391高地之战,还说是朝鲜战争里特别关键的一场。美军的说法是这样的:“这就是中国人开始反击的信号,他们打算把丢掉的地盘都抢回来。”
15军,在志愿军里头原本不算强,但他们用一套“逗猴法子”,把美军耍得晕头转向。结果,美军一个整团都被打散了,还被上级撤销了。这事儿,在美军的历史大事儿上,可算是留下了咱15军的大名,让后人都能记住。这事儿,解放军上下都感到无比自豪。
作者介绍:王正兴,以前当过解放军某野战军的军官,在步兵队、司令部、后勤等部门都干过活。他一直钻研战史和战术,对军队的打仗方法和非战争时候的行动,有自己的一套看法。他写的书《这才是战争》在2014年5月和6月,被凤凰卫视的“开卷八分钟”节目分两次推荐过。他还有个公众号,也叫“这才是战争”,有兴趣的可以去下。

